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的决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6 04:26:21  浏览:888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的决定

江西省人民政府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的决定(省政府令第195号)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的决定》已经2011年8月23日省人民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代省长 鹿心社

  二○一二年一月十日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的决定省人民政府决定对《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第四条第二款修改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和配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采砂船舶(机具)集中停靠、涉砂纠纷调处以及可采区现场监督等河道采砂的管理工作。”
  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本省实行河道采砂管理的督察、通报、考核、问责制度,加强对设区市、县(市、区)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具体规定见附件四。”
  二、第五条第二款改为三款作为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修改为:“公安部门依照治安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河道水上治安管理工作,依法打击河道采砂活动中的犯罪行为,并协助相关部门依法履行采砂监督管理职责。
  
  “交通运输(航道、海事、港航)主管部门依照交通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采砂、运砂船舶的管理,依法打击证书不齐全的船舶从事采砂、运砂作业,以及超载运输等违法行为。
  “国土资源、渔业、林业、工商、国防科工办、安全监督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河道采砂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
  三、第八条修改为:“河道采砂规划应当充分考虑河道防洪安全、通航安全、生态安全及渔业资源保护的要求,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和河道防洪、河道整治、航道整治以及渔业发展等专业规划。”
  四、第九条第(三)项修改为:“可利用采砂总量和年度计划开采量;”
  五、第十条第(四)项修改为:“鱼类主要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越冬场等禁渔区水域;”
  六、第十三条第二款修改为:“河砂可采区内因航道设施出现险情、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有重大水上活动以及渔业生态需要等情况不宜采砂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按照河道管理权限,临时划定禁采区或者规定禁采期。”
  七、第十七条第(二)项修改为:“符合可利用采砂总量和年度计划开采量的要求;”
  第(七)项修改为:“用采砂船采砂的,其船舶证书、船员证书齐全;”
  八、第十八条第一款第(四)项修改为:“用采砂船采砂的,应当提交船舶证书、船员证书复印件;”
  九、第二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4日内,对河道采砂申请进行审查,对有许可权的,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对属于上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许可的,提出审查意见,报有许可权的上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有许可权的上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查意见之日起14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
  十、第二十四条第一款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河道采砂许可,可以通过公开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作出决定。河道采砂许可的招标、拍卖,由有许可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组织实施,同级财政、监察等部门参与监督。”
  十一、第二十五条修改为:“因公益性工程需要吹填加固、疏浚、整治河道(航道)以及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国家、省重点工程建设需要采砂的,应当按照河道管理权限,报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十二、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九条:“本省实行河道砂石采运管理单制度。河道砂石采运管理单一式四联,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现场监管人员核签,其中三联分别交采砂业主、运砂船舶、采砂船舶收执。采砂业主、采砂船舶应当保存河道砂石采运管理单,运砂船舶应当随船携带河道砂石采运管理单。”
  十三、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采砂、运砂船舶监督管理。
  “对在赣江中下游和鄱阳湖区域内的采砂、运砂船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为其免费安装电子信息化监控设备。从事采砂、运砂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并保证电子信息化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行;擅自拆除、损坏的,应当自行重新安装。”
  十四、第三十一条改为第三十三条,第一款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利、交通运输、公安等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可采区现场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河道采砂活动的监督检查。具体规定见附件五。”
  第二款增加一项作为第(四)项:“对运砂船舶的河道砂石采运管理单进行查验;”第(四)项改为第(五)项,修改为:“责令采砂、运砂单位或者个人停止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十五、第三十五条改为第三十七条,第二款修改为:“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在河道的禁采区、禁采期进行河道采砂活动,或者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规定,运砂船舶在河道采砂地点装运非法采砂船舶、机具偷采的河砂以及不能出示河道砂石采运管理单的,按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十六、附件三作如下修改:
  1、第五条修改为:“河道砂石资源费收费标准:
  “(一)赣江樟树市以下至永修吴城以上,饶河鄱阳县古县渡以下、万年县石镇街以下,信江余干县大溪乡以下,抚河三阳大桥以下,修河永修县城以下河段,砂石资源费按每吨2元计收;鄱阳湖砂石资源费按每吨4元计收;其他河道采砂按每吨0.6元计收。
  “(二)在赣江南昌市段以下和鄱阳湖因吹填造地、航道疏浚(不结合经营性采砂)申请河道采砂的,按照0.4元/吨计收,在其他河道因吹填造地、航道疏浚(不结合经营性采砂)申请河道采砂的,按照0.3元/吨计收。航道疏浚结合经营性采砂的,按前项规定标准全额计收。”
  2、第七条修改为:“河道砂石资源费和河砂开采权出让费按以下比例分成:
  “(一)省管河道:砂石资源费按省、设区市、县(市、区)2∶2∶6的比例分成。河砂开采权出让费按省、设区市、县(市、区)1∶1∶8的比例分成。
  “建立重点河段河道采砂权、责、利挂钩的激励机制。实行政府统一管理模式的,赣江南昌市段以下及鄱阳湖砂石资源费中的0.8元/吨部分省、设区市、县(市、区)按2∶2∶6分成,其余部分省、设区市或者县(市、区)按4∶6分成;饶河鄱阳县古县渡以下、万年县石镇街以下,信江余干县大溪乡以下,抚河三阳大桥以下,修河永修县城以下河段等其他河道砂石资源费中的0.6元/吨部分省、设区市、县(市、区)按2∶2∶6分成,其余部分省、设区市或者县(市、区)按4∶6分成。实行市场运作管理模式的,赣江南昌市段以下及鄱阳湖砂石资源费中的0.8元/吨部分省、设区市、县(市、区)按2∶2∶6分成,其余部分省、设区市或者县(市、区)按8.5∶1.5分成;饶河鄱阳县古县渡以下、万年县石镇街以下,信江余干县大溪乡以下,抚河三阳大桥以下,修河永修县城以下河段等其他河道砂石资源费中的0.6元/吨部分省、设区市、县(市、区)按2∶2∶6分成,其余部分省、设区市或者县(市、区)按8.5∶1.5的比例分成。
  “(二)设区市管河道:砂石资源费按省、设区市、县(市、区)1∶3∶6的比例分成;河砂开采权出让费按设区市、县(市、区)2∶8的比例分成。
  “(三)县(市、区)管河道:砂石资源费和河砂开采权出让费全部留县(市、区)。”
  3、第九条第(一)项第一目修改为:“直接用于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河道、堤防工程的岁修、养护、绿化、清淤及附属设备的维修和更新,其比例不得低于50%。”
  十七、增加附件四《江西省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河道采砂管理督察、通报、考核、问责制度》。
  十八、增加附件五《江西省河道采砂可采区现场监督管理办法》。
  本决定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


  
  (2006年8月14日省人民政府令第150号发布根据2012年1月10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的决定》修订)

  第一条 为加强河道采砂管理,维护河势稳定,保障防洪、通航和供水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江西省河道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河道采砂,是指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采石、取土等行为。
  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河道内从事河道采砂及其管理活动的,应当遵守本办法。
  在长江河道江西段从事采砂及其管理活动的,按照国务院《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和《江西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 河道采砂管理实行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领导,做好有关组织、协调工作,及时处理好河道采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和配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采砂船舶(机具)集中停靠、涉砂纠纷调处以及可采区现场监督等河道采砂的管理工作。
  本省实行河道采砂管理的督察、通报、考核、问责制度,加强对设区市、县(市、区)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具体规定见附件四。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河道采砂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公安部门依照治安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河道水上治安管理工作,依法打击河道采砂活动中的犯罪行为,并协助相关部门依法履行采砂监督管理职责。
  交通运输(航道、海事、港航)主管部门依照交通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采砂、运砂船舶的管理,依法打击证书不齐全的船舶从事采砂、运砂作业,以及超载运输等违法行为。
  国土资源、渔业、林业、工商、国防科工办、安全监督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河道采砂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违反国家规定以投资入股等方式参与河道采砂的经营活动;不得纵容、包庇河道采砂违法行为。
  第七条 河道采砂实行统一规划制度。
  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以下统称五河)干流和鄱阳湖的河道采砂规划,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设区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拟订,经征求省人民政府交通、国土资源、渔业、林业等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其他河流的河道采砂规划,按照河道管理权限,由设区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拟订,或者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拟订,经征求同级航道、海事、港航、国土资源、渔业、林业等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河道采砂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确需修改时,应当依照原批准程序报批。
  第八条 河道采砂规划应当充分考虑河道防洪安全、通航安全、生态安全及渔业资源保护的要求,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和河道防洪、河道整治、航道整治以及渔业发展等专业规划。
  第九条 河道采砂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禁采区和可采区;
  (二)禁采期和可采期;
  (三)可利用采砂总量和年度计划开采量;
  (四)可采区内采砂船只、机具的数量及其采砂能力(功率、马力,下同)控制。采砂设备功率的规定见附件二。
  第十条 下列区域应当列为禁采区:
  (一)河道防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水库枢纽、水文观测设施、航道设施、涵闸以及取水、排水、水电站等水工程安全保护范围;
  (二)河道顶冲段、险工、险段、护堤地、规划保留区;
  (三)桥梁、码头、通信电缆、过河管道、隧道等工程设施安全保护范围;
  (四)鱼类主要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越冬场等禁渔区水域;
  (五)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以及直接影响水生态保护的区域;
  (六)界线不清或者存在重大权属争议的水域;
  (七)影响航运的水域;
  (八)依法应当禁止采砂的其他区域。
  第十一条 下列时段应当列为禁采期:
  (一)江河、湖泊等达到或者超过警戒水位时;
  (二)水利工程出现重大险情或者发生突发情况时;
  (三)桥梁、码头、水利以及过河隧道、缆线、管道等基础设施施工期间;
  (四)依法应当禁止采砂的其他时段。
  第十二条 有关设区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五河干流和鄱阳湖河道采砂规划,拟订本行政区域内五河干流和鄱阳湖河道采砂规划实施方案,经征求同级航道、海事、港航、国土资源、渔业、林业等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河砂可采区内因防洪、河势改变、水工程建设等情形不宜采砂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按照河道管理权限,临时划定禁采区或者规定禁采期。
  河砂可采区内因航道设施出现险情、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有重大水上活动以及渔业生态需要等情况不宜采砂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按照河道管理权限,临时划定禁采区或者规定禁采期。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禁采区和禁采期予以公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河道的禁采区、禁采期进行河道采砂活动。
  第十五条 河道采砂实行许可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许可,取得河道采砂许可证,不得从事河道采砂活动;但个人年自用砂量少于50立方米需到河道可采区采砂的,免办河道采砂许可证。
  第十六条 河道采砂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分级许可,其他部门和单位不再办理河道采砂许可手续。
  在五河自下列起点至鄱阳湖河段(其中赣江、信江包括下游的分支河道)以及鄱阳湖采砂,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许可:
  (一)赣江:赣州市八境台;
  (二)抚河:南城县万年桥;
  (三)信江:上饶市胜利大桥;
  (四)饶河:昌江自景德镇发电厂,乐安河自乐平市中店村;
  (五)修河:修水自柘林水库大坝,潦河自安义县万家埠大桥。
  上列河段的采砂,可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设区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许可。具体规定见附件一。
  在本条 第二款规定以外的河道采砂,由设区市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实施许可。
  第十七条 申请河道采砂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河道采砂规划确定的可采区和可采期的要求;
  (二)符合可利用采砂总量和年度计划开采量的要求;
  (三)符合规定的作业方式;
  (四)符合采砂船只、机具的数量及其采砂能力的控制要求;
  (五)有符合要求的采砂设备和采砂技术人员;
  (六)无违法采砂记录;
  (七)用采砂船采砂的,其船舶证书、船员证书齐全;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八条 河道采砂申请人应当向采砂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河道采砂申请书;
  (二)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采砂船舶、机具登记证书;
  (四)用采砂船采砂的,应当提交船舶证书、船员证书复印件;
  (五)河道采砂与第三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提交与第三人达成的协议。
  因吹填造地申请河道采砂的,除提供前款第(一)、(五)项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供采砂河段的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以及工程设计等相关资料。
  河道采砂申请人提交有关材料复印件时,必须同时交验原件。
  河道采砂申请人应当对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九条 河道采砂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的名称(姓名)、地址及其证明材料;
  (二)开采的时间、种类和作业方式;
  (三)开采的地点、深度、范围(附范围图和控制点坐标);
  (四)开采量(包括日采量、总采量);
  (五)采砂船舶、机具的基本情况;
  (六)采砂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
  (七)砂石堆放地点和弃料处理方案。
  第二十条 收到河道采砂申请的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采砂申请书等材料之日起5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一次告知申请人应当补正的全部内容;申请人应当自收到补正通知之日起15日内补正。
  第二十一条 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4日内,对河道采砂申请进行审查,对有许可权的,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对属于上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许可的,提出审查意见,报有许可权的上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有许可权的上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查意见之日起14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
  有许可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应当作出准予许可的决定,向申请人颁发河道采砂许可证,并抄告同级航道、海事、港航、公安、国土资源、渔业、林业等行政管理部门;对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许可的决定并说明理由,书面告知申请人。
  河道采砂许可证的有效期不超过1年。
  第二十二条 河道采砂许可证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内容包括业主姓名(名称),采砂船舶或者机具的名称和编号,采砂能力,开采的性质、种类、地点、数量、时限以及作业方式、弃料处理方式等有关事项。
  河道采砂许可证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由持证人保存,副本在采砂作业现场悬挂。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颁发河道采砂许可证的情况即时进行公告。
  从事河道采砂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需要变更河道采砂许可证规定的事项和内容的,应当依法办理变更手续。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河道采砂许可,可以通过公开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作出决定。河道采砂许可的招标、拍卖,由有许可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组织实施,同级财政、监察等部门参与监督。
  投标人、竞买人必须符合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条件,并向组织招标、拍卖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的相关材料。
  按照招标、拍卖程序确定中标人、买受人后,有许可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作出准予许可的决定,向中标人、买受人颁发河道采砂许可证,并抄告同级航道、海事、港航、公安、国土资源、渔业、林业等行政管理部门。
  第二十五条 因公益性工程需要吹填加固、疏浚、整治河道(航道)以及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国家、省重点工程建设需要采砂的,应当按照河道管理权限,报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第二十六条 从事河道采砂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严格按照河道采砂许可证确定的地点、范围、开采总量、采砂能力、作业方式和期限进行开采;
  (二)随采随运,不得在河道内堆积砂石或者废弃物;
  (三)不得伪造、涂改、买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河道采砂许可证;
  (四)满足通航安全要求,设立明显标志;
  (五)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在河道采砂过程中发现水下文物的,应当保护现场,并立即报告当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已打捞出水的,应当及时上缴当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哄抢、私分、藏匿。
  第二十七条 采砂船舶、机具不得在禁采区内滞留;未取得河道采砂许可证的采砂船舶、机具不得在可采区内滞留。
  采砂船舶、机具在禁采期内,未取得河道采砂许可证的采砂船舶、机具在可采期内,均应当在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地点集中停放;无正当理由,不得擅自离开指定停放地点。
  第二十八条 运砂船舶不得装运非法采砂船舶、机具偷采的河砂。
  第二十九条 本省实行河道砂石采运管理单制度。河道砂石采运管理单一式四联,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现场监管人员核签,其中三联分别交采砂业主、运砂船舶、采砂船舶收执。采砂业主、采砂船舶应当保存河道砂石采运管理单,运砂船舶应当随船携带河道砂石采运管理单。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采砂、运砂船舶监督管理。
  对在赣江中下游和鄱阳湖区域内的采砂、运砂船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为其免费安装电子信息化监控设备。从事采砂、运砂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并保证电子信息化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行;擅自拆除、损坏的,应当自行重新安装。
  第三十一条 从事河道采砂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缴纳河道砂石资源费;采砂权通过竞标、竞拍取得的,还应当缴纳河砂开采权出让费。
  河道砂石资源费、河砂开采权出让费由财政部门委托颁发河道采砂许可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收,并全部上缴财政;河道砂石资源费、河砂开采权出让费的具体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见附件三。
  第三十二条 河道采砂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或者累计采砂量达到规定限额的,发证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河道采砂许可证注销手续。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利、交通运输、公安等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可采区现场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河道采砂活动的监督检查。具体规定见附件五。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河道采砂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采砂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有关文件、证照、资料;
  (二)要求采砂单位或者个人就执行本办法的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三)进入采砂单位或者个人的生产场所进行调查;
  (四)对运砂船舶的河道砂石采运管理单进行查验;
  (五)责令采砂、运砂单位或者个人停止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河道采砂违法行为的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对举报属实的,给予奖励。
  第三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尚未触犯刑律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执行已批准的河道采砂规划,擅自修改河道采砂规划或者违反河道采砂规划批准采砂的;
  (二)违反本办法规定审批颁发河道采砂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的;
  (三)不履行管理和监督检查职责,造成河道采砂秩序混乱或者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
  (四)在河道采砂管理中不按照规定的项目、范围和标准收费的;
  (五)截留、挪用河道砂石资源费或者河砂开采权出让费的;
  (六)有其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行为的。
  有前款第(四)项、第(五)项行为的,由同级财政部门追缴已收取的费用和截留、挪用的费用。
  第三十六条 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参与河道采砂的经营活动或者纵容、包庇河道采砂违法行为,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未触犯刑律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许可在河道内采砂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江西省河道管理条例》第五十条第(一)项的规定,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扣押其采砂船舶、机具或者其中的主要采砂设备等工具,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危害堤防安全的,没收其采砂船舶、机具等工具;造成损失的,责令其赔偿损失。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在河道的禁采区、禁采期进行河道采砂活动,或者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规定,运砂船舶在河道采砂地点装运非法采砂船舶、机具偷采的河砂以及不能出示河道砂石采运管理单的,按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扣押的采砂船舶、机具或者其中的主要采砂设备等工具,应当妥善保管,造成损坏、丢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对没收的采砂船舶、机具等工具,可以依法予以拍卖,拍卖款项应当全部上缴财政;难以拍卖或者拍卖不掉的,可以就地拆卸、销毁,在拆卸、销毁的过程中应当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至(三)项规定的,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违反第(一)项规定,不按照河道采砂许可证确定的范围和作业方式在河道内采砂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江西省河道管理条例》第五十条第(二)项的规定,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处违法所得1倍至2倍的罚款;对拒不改正的,吊销其河道采砂许可证;造成损失的,责令其赔偿损失。
  (二)违反第(二)项规定,不随采随运,在河道内堆积砂石或者废弃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江西省河道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第(一)项的规定,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貌,清除在河道内堆积的砂石、废弃物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恢复原貌或者采取补救措施所需资金的10%至20%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5万元。
  (三)违反第(三)项规定,伪造、涂改、买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河道采砂许可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可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采砂船舶、机具在禁采区滞留,未取得河道采砂许可证的采砂船舶、机具在可采区滞留,或者采砂船舶、机具不按规定集中停放,擅自离开指定停放地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可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另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附件一


  江西省省管河道委托实施采砂许可的规定


  
  第一条 为进一步明确省管河道采砂的许可权限,切实加强省管河道的采砂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结合本省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河道采砂许可的范围按照《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下列省管河段的采砂许可按照行政区域范围,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设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
  (一)赣江自赣州市八境台以下的赣州段、吉安段、宜春段、南昌段分别委托赣州市、吉安市、宜春市、南昌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
  (二)抚河自南城县万年桥以下的抚州段、南昌段分别委托抚州市、南昌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三)信江自上饶市胜利大桥以下的上饶段、鹰潭段分别委托上饶市、鹰潭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四)饶河自昌江景德镇发电厂、乐安河乐平市中店村以下的景德镇段、上饶段分别委托景德镇市、上饶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五)修河自修水柘林水库大坝、潦河安义县万家埠大桥以下的九江段、南昌段分别委托九江市、南昌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四条 受委托的设区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收到第三条规定河段的河道采砂申请材料后,依法审查申请事项,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名义作出是否许可的决定,并对受委托河段的河道采砂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受委托河段的河道砂石资源费和河砂开采权出让费由受委托的设区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并按规定上缴省财政。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受委托的设区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河道采砂许可行为的监督检查;受委托的设区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即时将实施河道采砂许可的情况报告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六条 受委托的设区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以招标或者拍卖方式实施受委托的河道采砂许可的,必须制定招标或者拍卖的实施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七条 受委托的设区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委托权限内履行河道采砂许可的职责,不得将受委托的河道采砂许可事项委托给第三人。
  第八条 受委托的设区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受委托实施的河道采砂许可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监督管理不力的,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收回委托。
  
附件二


  江西省河道采砂设备功率的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河道采砂设备功率的管理,保证河道安全及防洪安全,根据《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结合本省河道采砂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申请河道采砂的,其采砂设备必须符合本规定对采砂设备功率的限制要求。
  第三条 申请在鄱阳湖采砂的,其采砂设备功率一般不得超过3300KW,特殊情况下,经过批准,可以适当放宽,但最大不得超过4000KW。
  申请在鄱阳湖以外的其他河道采砂的,其采砂设备功率不得超过750KW。
  长江河道采砂的采砂设备功率按《江西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 凡申请河道采砂,其采砂设备的功率不符合本规定要求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得作出准予许可的决定。

附件三


  江西省河道砂石资源费和河砂开采权
  出让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河道砂石资源费和河砂开采权出让费征收使用管理,根据《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内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采砂、采石、取土等,统称“河道采砂”,均适用于本办法。
  长江河道采砂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从事河道采砂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缴纳河道砂石资源费。通过竞标、竞拍等方式取得河道采砂开采权的单位和个人,还应当缴纳河砂开采权出让费。从事河道采砂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再缴纳河道采砂管理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
  河道砂石资源费和河砂开采权出让费由财政部门委托发放河道采砂许可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发放许可证时征收。
  河道砂石资源费征收标准的确定与调整由省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厅、省水利厅制定。
  第四条 发放河道采砂许可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规定到同级价格主管部门申领《江西省收费许可证》,按规定到同级财政部门领取并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
  第五条 河道砂石资源费收费标准:
  (一)赣江樟树市以下至永修吴城以上,饶河鄱阳县古县渡以下、万年县石镇街以下,信江余干县大溪乡以下,抚河三阳大桥以下,修河永修县城以下河段,砂石资源费按每吨2元计收;鄱阳湖砂石资源费按每吨4元计收;其他河道采砂按每吨0.6元计收。
  (二)在赣江南昌市段以下和鄱阳湖因吹填造地、航道疏浚(不结合经营性采砂)申请河道采砂的,按照0.4元/吨计收,在其他河道因吹填造地、航道疏浚(不结合经营性采砂)申请河道采砂的,按照0.3元/吨计收。航道疏浚结合经营性采砂的,按前项规定标准全额计收。
  第六条 河道砂石资源费和河砂开采权出让费按照河道分级管理权限征收,全额上缴同级财政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同级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结余资金可以结转下年使用。具体预算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七条 河道砂石资源费和河砂开采权出让费按以下比例分成:
  (一)省管河道:砂石资源费按省、设区市、县(市、区)2∶2∶6的比例分成。河砂开采权出让费按省、设区市、县(市、区)1∶1∶8的比例分成。
  建立重点河段河道采砂权、责、利挂钩的激励机制。实行政府统一管理模式的,赣江南昌市段以下及鄱阳湖砂石资源费中的0.8元/吨部分省、设区市、县(市、区)按2∶2∶6分成,其余部分省、设区市或者县(市、区)按4∶6分成;饶河鄱阳县古县渡以下、万年县石镇街以下,信江余干县大溪乡以下,抚河三阳大桥以下,修河永修县城以下河段等其他河道砂石资源费中的0.6元/吨部分省、设区市、县(市、区)按2∶2∶6分成,其余部分省、设区市或者县(市、区)按4∶6分成。实行市场运作管理模式的,赣江南昌市段以下及鄱阳湖砂石资源费中的0.8元/吨部分省、设区市、县(市、区)按2∶2∶6分成,其余部分省、设区市或者县(市、区)按8.5∶1.5分成;饶河鄱阳县古县渡以下、万年县石镇街以下,信江余干县大溪乡以下,抚河三阳大桥以下,修河永修县城以下河段等其他河道砂石资源费中的0.6元/吨部分省、设区市、县(市、区)按2∶2∶6分成,其余部分省、设区市或者县(市、区)按8.5∶1.5的比例分成。
  (二)设区市管河道:砂石资源费按省、设区市、县(市、区)1∶3∶6的比例分成;河砂开采权出让费按设区市、县(市、区)2∶8的比例分成。
  (三)县(市、区)管河道:砂石资源费和河砂开采权出让费全部留县(市、区)。
  第八条 各级征收的砂石资源费和河砂开采权出让费按前条比例按季结算,年终全部结清。委托设区市、县(市、区)征收的,则必须在收到砂石资源费、河砂开采权出让费的一个月内按前条比例上缴,年终全部结清。
  第九条 河道砂石资源费和河砂开采权出让费的使用范围:
  (一)河道砂石资源费的使用范围:
  1.直接用于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河道、堤防工程的岁修、养护、绿化、清淤及附属设备的维修和更新,其比例不得低于50%。
  2.业务管理费:包括开展河道砂石储量勘查、水下地形勘测、编制河道采砂规划;调查研究、审查复核、处理纠纷、监督检查;印制(购置)河道采砂许可证、申请书和有关报表、档案资料,聘请技术专家和法律顾问等临时性工作人员劳务费等开支。
  3.专业资料费:包括印发河道采砂管理政策法令汇编、宣传资料、统计资料、工作简报等项开支。
  4.河道采砂执法必要的管理设施、执法装备购置费。
  5.奖励。
  (二)河砂开采权出让费参照河道砂石资源费的使用范围列支,其中县级分成部分可用于可采区范围内的渔民补偿和生态环境修复补助等,但用于河道采砂管理的比例不得少于30%。
  第十条 河道砂石资源费和河砂开采权出让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应当接受财政、价格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截留、挪用或不按规定使用的,要全额追缴上一级财政。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水利厅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原《江西省实施〈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办法〉细则》(赣财综字〔1991〕第78号)同时废止。
  
附件四

  江西省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
  河道采砂管理督察、通报、考核、问责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河道采砂管理,切实落实河道采砂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严格责任追究,根据《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督察、通报、考核、问责。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成立的省河道采砂专项管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负责对各设区市、县(市、区)采砂管理工作进行督察、通报、考核、问责。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依据各自职责,对采砂管理相关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各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河道采砂管理工作负责,其行政首长为第一责任人。各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负责河道采砂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河道采砂管理的主要职责是加强采砂管理工作的领导,做好采砂管理的有关组织、协调工作,及时处理河道采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和配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采砂船舶(机具)集中停靠、涉砂纠纷调处以及可采区现场监督等河道采砂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具体承担河道采砂管理的下列职责:
  (一)水行政部门负责河道采砂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主要包括省管河道采砂规划的编制,省管河道采砂许可,河道砂石采运管理单的检查,以及违法采砂及运砂船装运非法采砂船舶、机具偷采砂石行为的处罚等;
  (二)公安部门依照治安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依法受理涉砂报警;依法立案查处涉及河道采砂的犯罪行为;协助相关部门依法履行采砂监督管理职责,处置阻扰执法和暴力抗法事件;
  (三)交通运输(航道、海事、港航)部门依照交通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采砂、运砂船舶的安全监督管理,依法打击证照不齐全的船舶,以及超载运输等违法行为,并与水利、公安等部门实行采砂船舶、运砂船舶信息的共享;
  (四)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河道淘金的管理,依法受理非法采砂数量较大的砂石价值认定;
  (五)国防科工办负责建造采砂船舶、运砂船舶的管理;
  (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河道采砂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督管理。
  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履行河道采砂管理的有关职责。
  第六条 建立河道采砂督察制度。
  省领导小组应当对各设区市、县(市、区)采砂船舶集中停靠管理、违法采砂运砂、可采区现场监督管理以及采砂专项执法行动开展等情况不定期进行督察。
  省水利厅负责对各设区市、县(市、区)河道采砂管理工作进行督察。省水政监察总队具体负责采砂管理的督察工作。
  省交通运输厅、公安厅、国防科工办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关工作的督察,并将督察情况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
  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可以督促下级有关主管部门对督察中发现的问题立即进行整改。
  第七条 建立河道采砂管理通报制度。
  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督察情况以及采砂管理工作的需要,不定期对各设区市河道采砂管理工作进行通报。
  河道采砂管理通报发送各设区市以及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并抄报省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省领导小组组长、各副组长。
  各设区市以及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通报存在的问题,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第八条 建立河道采砂考核制度。
  省领导小组每年对各设区市河道采砂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省人民政府,作为省人民政府对设区市、县(市、区)政府考核中水利工作部分的指标之一。具体考核工作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考核指标体系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拟订,报省领导小组审定后下发执行。
  第九条 河道采砂年度考核主要是下列内容:
  (一)人民政府履行河道采砂组织领导、监督检查职责以及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情况;
  (二)河道采砂许可实施和可采区现场监督管理情况;
  (三)采砂船舶及运砂船舶依法监督管理情况;
  (四)采砂船舶集中停靠管理情况;
  (五)违法采砂、运砂行为发生和处理情况;
  (六)非法滩涂造船处理情况;
  (七)河道采砂管理执法队伍建设情况;
  (八)涉砂矛盾纠纷调处以及维护社会稳定情况。
  第十条 建立河道采砂管理问责制度。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河道采砂管理问责:
  (一)有关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不认真履行采砂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职责的;
  (二)各项采砂管理措施不落实的;
  (三)可采区现场监督管理不到位,造成采砂、运砂秩序混乱的;
  (四)违法采砂以及非法建造采砂、运砂船舶问题较严重的;
  (五)发生采砂、运砂以及涉砂航运等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
  (六)采砂矛盾纠纷突出、调处不力或者矛盾上交,影响社会稳定的;
  (七)其他依法应当问责的。
  有关设区市、县(市、区)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由省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该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通报批评和限期整改的处理。
  限期整改不到位的,由省领导小组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暂停所在县(市、区)土地审批和水利、以工代赈等项目审批,下一年度该行政区域的采砂实施方案不予批准,并责令该县(市、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作出书面检查,经所在设区市政府主要领导签署意见后报省人民政府。
  有关县(市、区)经上述问责后,河道采砂管理状况仍未改观的,由省领导小组建议省人民政府依法对该县(市、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责任人员进行组织处理。
  第十一条 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不依法履行河道采砂管理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到位的,由省领导小组给予通报批评。
  第十二条 各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参照本制度规定制定本级人民政府相应的管理制度。
  
附表

  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考核细则
 


  
附件五


  江西省河道采砂可采区现场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河道采砂可采区现场监督管理,确保河道采砂依法进行,根据《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及交通、治安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经依法批准的河道采砂可采区采砂及运砂活动的管理。
  因吹填固基、整治河道(航道)进行采砂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河道采砂可采区现场监督管理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可采区采砂的组织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航道、海事、港航,下同)、公安主管部门应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做好可采区现场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和配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利、交通运输、公安等主管部门做好采砂船舶(机具)集中停靠、涉砂纠纷调处以及可采区现场监督等河道采砂的管理工作。
  省、设区市人民政府水利、交通运输、公安等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可采区现场监督管理的监督检查。
  第四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履行本行政区域内河道采砂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职责,并成立由水利、交通运输、公安等主管部门和有关乡镇组成的现场监督管理队伍,对采砂现场的生产、交易、运输和水上交通、社会治安进行全面监督管理。
  第五条 可采区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许可采砂船只的数量和监督管理任务的需要,配备足够的现场监督管理力量。
  各可采区所在地县级水利、交通运输、公安等主管部门派出的现场监督管理人员应当符合执法工作的要求。
  现场监督管理人员对可采区实行全天候现场监管。
  第六条 受省水利厅委托办理省管河道采砂许可的设区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并上报的河道采砂招标或者拍卖实施方案中,应当包括可采区现场监督管理的内容。
  可采区现场监督管理人员配备不能满足现场监督管理要求的,采砂招标或者拍卖实施方案不予批准。
  第七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现场监督管理人员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监督检查采砂船舶是否取得采砂许可,是否按照河道采砂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开采;
  (二)对运砂船舶装运砂石的数量进行查实,核签《江西省河道砂石采运管理单》,对装运砂石驶离可采区的运砂船舶是否持有《江西省河道砂石采运管理单》进行查验;
  (三)督促采区业主建立和落实作业台班记录制度,逐日统计采砂总量,并汇总报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四)督促采区业主维护可采区的正常作业秩序和夜间禁采;
  (五)督促采区业主按照河道采砂许可证的要求堆放砂石、处理弃料以及落实环保措施;
  (六)对采区业主在采砂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协调。
  第八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派出的现场监督管理人员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查验采砂、运砂船舶是否持有合格有效的船舶证书和按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证书配备的船员及适任证书,查验船名、船籍港、载重线标志是否正确、齐全,对无证照船舶依法处罚;
  (二)查验运砂船舶是否按规定向海事管理机构申请办理船舶进出港口签证,对未办理签证的船舶依法处罚;
  (三)查验运砂船舶装载情况,对超载船舶强制减载并依法处罚;
  (四)查验采砂、运砂船舶在航行、停泊和作业时,是否遵守航行、避让和信号显示规则,对违法者依法处罚。
  第九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派出的现场监督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可采区治安管理,对违反治安管理和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进行处理,协助相关主管部门依法查处违法采砂、运砂行为。
  第十条 采区业主、采砂船主及在可采区内从事运砂作业的运砂船主应当服从现场监督管理人员的管理,并自觉维护可采区的采砂、运砂秩序。
  采区业主应当安排好其在可采区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允许未取得许可的采砂船进入可采区作业。不得超许可船数、许可采量、许可范围进行开采,不得允许采砂船舶为无营运证的运砂船舶配载或者为运砂船舶超载量装载,维护可采区的正常管理秩序。
  采砂船舶在未取得采砂许可的情况下,不得进入可采区实施采砂作业,并集中停靠到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地点。经许可进入可采区作业的采砂船舶必须按照许可的各项规定实施采砂作业,不得阻航、碍航,不得为无营运证的运砂船舶配载,不得超过《船舶吨位证书》核定吨位或者船舶载重线为运砂船舶装砂。
  运砂船舶应当取得水路营业性运输的合法证照,并按照采区业主安排次序进入可采区从事运砂活动。运砂船舶不得超载运砂,不得影响通航安全或者堵塞航道。
  第十一条 各可采区可根据实际作业情况,对运砂船舶进入可采区装运砂石实行排号轮班制度。未取得装运号牌的运砂船舶,应当在采区业主指定地点排队等候装载。每艘采砂船舶允许1-2艘运砂船舶同步跟班作业。
  第十二条 河道采砂实行采砂总量控制制度。各可采区开采总量应当控制在河道采砂规划以及批准的年度采砂总量内。完成规定年度采砂控制总量的,应当立即终止采砂活动。
  各可采区实行采砂作业月度计划控制。实际开采量达到月度控制计划的,应当停止采砂作业,并按规定向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下一月度开采量。未经同意,不得实施采砂作业。
  第十三条 河道采砂实行采运管理单管理制度。可采区现场监督管理人员应当按照运砂船舶或者车辆实际装载数量核发《江西省河道砂石采运管理单》。
  在赣江中下游,修河、信江及饶河下游,鄱阳湖等既供应本地砂石又有销往外省的可采区,应当根据砂石销售区域使用不同的《江西省河道砂石采运管理单》。
  第十四条 禁采期间,采砂船舶应当在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地点集中停靠,无正当理由不得擅自驶离指定停靠地点。
  第十五条 采砂业主、采砂船主、运砂船主、运输车主应当接受现场监督管理人员的管理,服从现场监督管理人员的调度指挥,不得阻挠、妨碍现场监督管理人员依法履行管理职责。
  第十六条 现场监督管理人员发现采区业主、采砂船主、运砂船主、运输车主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相关规定的,应当及时制止。情节严重的,应当及时报告水行政主管部门,由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开采,并依法处理。
  现场监督管理人员监管不力,导致采砂秩序混乱的,由有管辖权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依纪严肃追究责任。
  第十七条 可采区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采区业主或者采砂船主停止违法行为,并依法处理:
  (一)超许可船数开采;
  (二)超许可范围开采;
  (三)超许可采砂总量开采;
  (四)超载运砂严重等。
  对违法为运砂船舶超载装运砂石的采砂船舶,现场监督管理人员应当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
  运砂船舶超过核定载重线装运砂石的,现场监督管理人员可以拒绝为其核签《江西省河道砂石采运管理单》。
  第十八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做好可采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对采砂、运砂船舶在可采区因生产、配载不当导致的人员伤亡、船舶沉没等安全生产事故,由相关部门依法追究采区业主、采砂船主、运砂船主的法律责任。可采区发生的水上交通安全事故,由交通(海事)部门依法追究采砂船主、运砂船主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交通部关于发布《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的通知

交通部


交通部关于发布《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的通知

1987年1月12日,交通部

兹批准《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自一九八七年五月一日起实行。原交通部一九七三年发布试行的《公路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及有关设计文件图表示例等同时废止。
希各有关单位在实践中注意积累资料,不断总结经验,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函告我部公路局,以便修订时参考。

附: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1.0.1条 本办法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对于公路养护的大、中修工程,可参照使用。
第1.0.2条 公路工程设计文件是安排建设项目、控制投资、编制招标文件、组织施工和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设计文件的编制,必须精心设计,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有关标准、规范,保证设计文件的质量。
第1.0.3条 设计中必须贯彻勤俭建国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结合我国经济、技术条件,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节约用地,重视环境保护,注意与农田水利及其他建设工程的协调和综合利用,使设计的工程建设项目取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
第1.0.4条 设计中必须充分进行方案比选,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对难以取舍、投资有较大影响的路线、大桥、隧道等方案,应以同等深度进行比较。
第1.0.5条 设计单位应对设计质量负责。设计文件经批准后,不得任意变更。如确需变更,应按交通部现行的《公路工程基本建设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
第1.0.6条 设计文件中工程定额的采用和概、预算的编制,应根据交通部现行的《公路工程概算定额》、《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和《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的规定办理。
第1.0.7条 一个建设项目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设计时,主管部门或委托单位应指定一个设计单位,协调统一文件的编制,编写总说明和汇编总概(预)算。
第1.0.8条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的设计文件,必须由具有相应等级的公路勘察设计证书的单位编制。

第二章 设 计 阶 段
第2.0.1条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一般采用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对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的小型建设项目,可采用一阶段设计,即一阶段施工图设计;技术上复杂而又缺乏经验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殊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等,必要时采用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第2.0.2条 初步设计应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测设合同)和初测资料编制。
一阶段施工图设计应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测设合同)和定测资料编制。
两阶段设计时,施工图设计应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和定测资料编制。
三阶段设计时,技术设计应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和补充初测(或定测)资料编制;施工图设计应根据批准的技术设计和定测(或补充定测)资料编制。
第2.0.3条 采用两阶段设计的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设计概算;施工图设计编制施工图预算。
采用一阶段设计的,编制施工图预算。
采用三阶段设计的,初步设计编制设计概算;技术设计编制修正概算;施工图设计编制施工图预算。

第三章 初 步 设 计
第一节 目 的 与 要 求
第3.1.1条 初步设计应根据设计任务书(或测设合同)的要求,拟定修建原则,选定设计方案,计算主要工程数量,提出施工方案的意见,编制设计概算,提供文字说明及图表资料。初步设计文件经审查批准后,则为订购或调拨主要材料、机具、设备,安排重大科研试验项目,
联系征用土地,进行施工准备,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及控制建设项目投资的依据。
采用三阶段设计时,批准的初步设计亦为编制技术设计文件的依据。
第3.1.2条 初步设计应:
一、选定路线设计方案,初步确定路线位置;
二、调查沿线地质、水文、气候、地震等情况,进行必要的土工、材料试验:
三、调查沿线筑路材料的质量、储量及运输情况;
四、初步确定排水系统与防护工程的位置、结构形式和基本尺寸;
五、初步拟定路基标准横断面和特殊路基横断面及沿线路基取土、弃土方案,计算路基土石方数量并进行必要的调配;
六、初步选定路面设计方案,拟定路面结构类型及尺寸;
七、初步选定大中桥桥位及设计方案;
八、初步确定小桥、涵洞、漫水桥及过水路面等的位置、结构形式及主要尺寸;
九、初步确定隧道位置及设计方案;
十、初步选定路线与铁路、公路交叉的位置、形式及结构类型;
十一、初步确定通道和人行天桥的位置、形式及结构类型;
十二、初步确定沿线设施的位置、形式及结构类型;
十三、初步确定环境保护的内容,措施及方案;
十四、初步确定占用土地,拆迁建筑物及电力、电讯等设施的数量;
十五、提出需要试验、研究的项目;
十六、计算各项工程数量;
十七、初步拟定施工方案;
十八、计算人工及主要材料、机具、设备的数量;
十九、编制设计概算。第二节 组 成 与 内 容
第3.2.1条 初步设计文件由下列十一篇组成。
第一篇 总说明书
第二篇 路线
第三篇 路基、路面
第四篇 桥梁、涵洞
第五篇 隧道
第六篇 路线交叉
第七篇 沿线设施及其他工程
第八篇 环境保护
第九篇 筑路材料
第十篇 施工方案
第十一篇 设计概算
第一篇 总 说 明 书
一、路线地理位置图 示出路线在交通网络中的关系及沿线主要城镇、工矿区等的概略位置。
二、说明书
(一)概述
1.任务依据。
2.设计标准。
3.测设经过。
4.路线起讫点、中间控制点、全长,所经主要河流、垭口及城镇等。
5.沿线地形、地质、地震、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
6.占用土地,与城镇规划及其他建设工程的协调情况。
7.新技术采用情况。
8.下一阶段需要进行实验、研究的项目。
9.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有关部门对重大问题的意见,当地人民群众的要求和采纳情况。
10.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二)路线
1.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
2.路线布设情况及方案比选的论证,列出比较结果并提出推荐方案。
3.下一阶段应解决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三)路基、路面
1.一般路基设计原则及依据。
2.土工试验资料的分析成果。
3.不良地质地段及特殊地区路基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案的论证。
4.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及防护工程设计情况。
5.路面设计原则及依据,结构类型比选的论证。
6.下一阶段应解决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四)桥梁、涵洞
1.桥涵设计标准采用情况。
2.沿线桥涵分布情况。
3.逐座说明大桥和复杂中桥的流域及河段特征,桥位处地质、水文情况,通航要求,桥位方案比选,水文计算及孔径确定,桥型方案比选的论证,施工方案等。
一般中桥可简要叙述或列表说明结构类型的选择、水文计算及孔径的确定。
4.小桥涵结构类型的选择、孔径计算的依据,漫水挢、过水路面的设置理由。
5.下一阶段应解决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五)隧道
1.设计原则及净空标准。
2.逐处说明隧道(包括明洞)的位置、长度,设置理由,方案比选(包括隧道与明线方案)的情况。
3.逐处说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震情况,结构类型(包括衬砌类型)的确定,防、排水措施,抗震措施,通讯、消防设施,通风、照明设计以及300米以上隧道施工方案的说明。
4.下一阶段应解决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六)路线交叉
1.逐处说明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平面位置、设置理由、交通量(现状、预测及分配)、设计标准、工程地质、布置形式、排水措施及方案比选等情况。
2.分离式立体交叉的位置、设计标准、结构类型、排水措施以及方案比选等情况(跨线桥相当于小桥的,可列表说明)。
3.主要平面交叉的位置、设计原则、采用形式及其比选情况。
4.通道和人行天桥的设置原则、设计标准。
5.下一阶段应解决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七)沿线设施及其他工程
1.分项说明安全设施(护栏、防眩、照明、防护网等)、服务设施(车站、加油站、修理站、公共汽车停靠站、停车场、公用电话、休息区、服务区等)、管理设施(标志、标线、信号、通讯系统、监测系统、控制系统、公路管理及养护用房等)的布置原则和方案。
2.渡口码头的布置原则和方案。
3.悬出路台、防雪走廊等其他工程的设置理由及设计原则。
4.沿线水利设施迁、建理由及处理情况。
5.下一阶段应解决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八)环境保护
1.环境保护设计的依据。
2.工程建设可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其评价。
3.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方案。
4.下一阶段应解决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九)筑路材料
1.沿线筑路材料种类、质量、储量与运距的说明。
2.主要料场分布情况。
3.有关采、购、运输等情况。
4.下一阶段应解决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十)施工方案
1.施工组织、施工力量和施工期限的安排。
2.主要工程和控制工期的工程及特殊工程的施工方案。
3.主要材料的供应,机具、设备的配备及临时工程的安排。
4.下一阶段应解决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十一)设计概算
1.概算编制的原则、依据,编制范围和总概算额。
2.下一阶段应解决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三、路线平、纵面缩图
平面缩图应示出路线(包括比较方案)起讫点、5公里(或10公里)标、控制点、地形、主要城镇、与其他交通路线的关系以及县以上境界。简明示出大中桥、隧道、主要路线交叉、主要沿线设施等的位置和形式。比例尺用1:50000 ̄1:200000。
平面缩图也可用象片略图绘制。
纵断面缩图绘于平面缩图之下,简明示出主要地名、垭口、河流、大中桥、隧道及主要路线交叉等的位置、名称与高程,分段注明地质概况。水平比例尺与平面缩图相同或与其长度相适应,垂直比例尺用1:1000 ̄1:20000。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五、附件 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测设合同)、有关协议和纪要等抄件。
第二篇 路 线
一、路线平面图 示出地形、地物、导线点、路线位置及里程桩号、断链、大型构造物位置、水准点、平曲线要素以及县以上境界等。高等级公路(指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下同)还应示出坐标网格、三角点、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示意及主要沿线设施的位置等。比例尺用1:2000,平原、微丘地区也可用1:5000。
路线平面图也可用影象地图绘制。
比较方案可与推荐方案合并绘在一张平面图上,也可分开绘制。
二、路线纵断面图 示出地面线、设计线、断链、竖曲线、坡度及坡长、变坡点高程,大中桥和立体交叉的位置、结构类型、孔数及跨径,隧道的位置,以及影响路基设计的地下水位等。高等级公路加绘小桥涵、通道、人行天桥等的位置。图的下部各栏示出地质概况、里程桩号、直线及平曲线(包括缓和曲线,高等级公路尚应示出缓和曲线长度及其参数)等。水平比例尺与平面图一致,垂直比例尺相应地用1:200或1:500。
比较方案的纵断面图应单独绘制。
三、路线概略透视图 对于高等级公路某些路段平面、纵面和横断面的配合需要检验的,应绘制本图。
四、工程地质平面图 图中示出地层年代符号、岩土类型界限、地质构造、主要构造物、村镇地名,路线、比较线、沿线不良地质地段及其里程桩号等。比例尺用1:10000~1:200000。不良地质地段应另绘比例尺为1:2000~1:0000的工程地质平面图。除高等级公路外,其他等级公路也可只绘不良地质地段的工程地质平面图。
五、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图中示出高程、试坑、钻孔及地质构造等,下部各栏示出地质概况、里程桩号等。水平比例尺用1:2000~1:200000,垂直比例尺相应地用1:200~1:20000。不良地质地段应另绘水平比例尺为1:2000~1:10000,垂直比例尺相应地为1:200~1:1000的工程地质纵断面图。除高等级公路外,其他等级公路也可只绘不良地质地段的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工程地质纵断面图也可与路线纵断面图合并绘制。
六、公路用地表
七、拆迁建筑物表
八、拆迁电力、电讯及其他管线设施表
九、赔偿树木、青苗数量表
十、不良地质地段表
第三篇 路基、路面
一、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二、路基特殊设计图
三、路基土石方数量表
四、取土、弃土表
五、路基路面排水工程表(包括排水沟、截水沟、边沟、跌水、急流槽、渗沟、渗井、盲沟等)
六、路基防护工程表(包括挡土墙、驳岸、护岸、护墙、防水堤坝和边坡加固等)
七、路面表
八、路面结构方案图 示出自然区划、设计参数,并分别示出推荐方案和比较方案的路面结构与厚度,列出主要工程、材料数量。
第四篇 桥梁、涵洞
一、沿线水系分布示意图
二、桥梁表(包括漫水桥)
三、大中桥设计图
(一)桥位平面图 大桥及复杂中桥应绘制本图。示出地形、桥梁位置及调治构造物、防护工程等。比例尺用1:500~1:2000。也可用影象地图或象片平面图绘制。比较桥位与推荐桥位除相距过远者外,一般应绘在同一张图上。
(二)桥位工程地质平面图 地质特殊复杂的大桥应绘本图。比例尺用1:500~1:2000.
(三)桥位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大桥及复杂中桥应绘制本图。水平比例尺用1:200~1:5000,垂直比例尺相应地用1:20~1:500。也可与桥型布置图合并绘制。
(四)桥型布置图 绘出推荐桥型方案(包括主要调治构造物和防护工程)的立面(或纵断面)、平面、横断面。示出河床断面、地质分界线、特征水位、冲刷深度、墩台基础埋置深度、桥面纵坡等。当为弯桥或斜桥时,还应示出桥轴半径、水流方向及斜交角度。列出主要工程、材料数量(有比较方案时,可一并列在桥型比较方案图中)。比例尺用1:200~1:2000。
(五)桥型比较方案图 大桥及复杂中桥应绘制本图,内容与桥型布置图相同,但除弯桥或斜桥外,不绘平面。比例尺用1:200~1:2000。
四、涵洞表
五、过水路面表
第五篇 隧 道
一、隧道表
二、隧道设计图
(一)隧道平面图 示出地形、地质、洞身及洞口布置、里程桩号等。比例尺用1:500~1:5000。
(二)隧道纵断面图 示出里程桩号、高程、地质、围岩类别、无衬砌段、有衬砌段及其衬砌形式和厚度等。水平比例尺用1:500~1:5000,垂直比例尺一般用1:50~1:500,也可视具体情况选用较小比例尺。
纵断面可绘在平面图的下方,也可分开绘制。
(三)隧道横断面图 绘出洞门和洞身横断面图。示出净空限界。列出主要工程、材料数量。比例尺用1:50~1:500。
(四)隧道方案比较图有比较方案时应绘制本图(包括平、纵、横面)。并列出各方案的主要工程、材料数量。比例尺一般用1:500~1:5000。
第六篇 路线交叉
一、互通式立体交叉表
二、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图
(一)互通式立体交叉交通量分布图
(二)互通式立体交叉平面图 参照路线平面图绘制。图中还应示出被交叉公路、匝道、变速车道、跨线桥及其交角,注出排水和主要附属设施的位置。比例尺用1:500~1:2000。并附布置形式方案比较表。
(三)互通式立体交叉纵断面图 分别绘出主线,被交叉公路和匝道的纵断面图,其内容与路线纵断面图相同。水平比例尺用1:2000,垂直比例尺用1:200。
(四)主线(或被交叉公路)跨线桥桥型布置图 内容及要求参照大中桥桥型布置图。
(五)主线(或被交叉公路)跨线桥桥型比较方案图 内容及要求参照大中桥桥型比较方案图。
(六)匝道跨线桥桥型布置图 内容及要求参照大中桥桥型布置图。
(七)匝道跨线桥桥型比较方案图 内容及要求参照大中桥桥型比较方案图。
三、分离式立体交叉表
四、分离式立体交叉设计图
(一)分离式立体交叉平面图 内容及要求参照大中桥桥位平面图,并示出被交叉公路或铁路、跨线桥及其交角、里程桩号和平曲线要素等。
(二)分离式立体交叉桥型布置图 内容及要求参照大中桥桥型布置图。有比较方案时,应加绘比较方案图,内容及要求参照大中桥桥型比较方案图。
当跨线桥属于小桥范围时,只列表,不绘设计图。
五、通道、人行天桥表
六、通道一般布置图
七、人行天桥一般布置图
八、平面交叉表
九、平面交叉布置图 复杂的平面交叉(如环形、渠化等)应绘制本图。示出地形、路线、被交叉公路或铁路、交通岛,注出里程桩号等。比例尺用1:200~1:2000。
十、管线交叉表
第七篇 沿线设施及其他工程
一、安全设施表(包括护栏、防眩、照明、防护网等)
二、安全设施一般布置图 比例尺用1:500~1:2000。
三、服务设施表(包括车站、加油站、修理站、公共汽车停靠站、停车场、公用电话、休息区、服务区等)
四、服务设施一般布置图 比例尺用1:500~1:2000。
五、管理设施表(包括标志、标线、信号、通讯系统、监测系统、控制系统、公路管理及养护用房等)
六、管理设施一般布置图 比例尺根据需要确定。
七、渡口码头表
八、渡口码头平纵面布置图 平面图比例尺用1:500~1:2000;纵断面水平比例尺与平面图一致,垂直比例尺相应地用1:50~1:200。
九、其他工程表(包括改移河道、悬出路台、防雪走廊以及线外灌溉涵洞、渡槽、水渠等沿线水利设施的移动或迁建等)
十、其他工程一般布置图 比例尺根据需要确定。
第八篇 环 境 保 护
一、环境保护设施表(包括隔音墙、绿化等)
二、环境保护工程布置图 比例尺根据需要确定。
第九篇 筑 路 材 料
一、沿线筑路材料料场表
二、主要材料试验资料表
三、沿线筑路材料供应示意图 示出路线的里程桩号、大中桥、隧道、立体交叉、大型挡土墙及两侧主要料场的相互位置,材料土路里程桩号及距离。大桥、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应各自分别计算运距;路面及其他构造物等可全线或分段计算平均运距,其中复杂中桥和分离式立体交叉及大型挡土墙也可分别计算运距。
第十篇 施 工 方 案
一、人工、主要材料及机具、设备安排表
二、工程概略进度图 根据劳动力、施工期限、施工条件以及施工方案进行概略安排。
三、临时工程一览表
第十一篇 设 计 概 算
设计概算应按交通部现行《公路工程概算定额》和《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的规定编制。第三节 独立工程与改建公路
第3.3.1条 独立工程建设项目(如独立大桥)的初步设计文件参照第3.2.1条的有关规定编制,并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必要的图表。
第3.3.2条 改建公路的初步设计文件除参照第3.2.1条的规定编制外,尚应增加下列内容:
一、原有公路的历史和现状,现有交通量及其组成,适应情况及存在问题等的简要说明;
二、公路现状表,列出原有公路路基、路面现状和不符合改建技术标准路段的平曲线半径、纵坡及坡长等;
三、改建的设计原则和利用原有公路的情况;
四、原有公路构造物现状、设计标准、修建年月、是否利用,应在有关图表内反映或说明。

第四章 技 术 设 计
第一节 目 的 与 要 求
第4.1.1条 技术设计应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及审批意见,对重大、复杂的技术问题通过科学试验、专题研究、加深勘探调查及分析比较,解决初步设计中未能解决的问题,落实技术方案,计算工程数量,提出修正的施工方案,修正设计概算。批准后则为编制施工图设计的依据。
第4.1.2条 技术设计应根据初步设计的审批意见和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满足下列相应的有关要求:
一、对初步设计所定设计方案详细研究,进一步比选和修改;
二、补充必要的地质、水文、气候、地震和地质钻探资料,以及土工、材料、结构试验成果;
三、提出科研试验成果、专题报告;
四、基本确定路线位置;
五、基本确定特殊路基的断面形式和尺寸;
六、基本确定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和防护工程的位置、结构形式和尺寸;
七、基本确定沿线路基取土及弃土位置,计算路基土石方数量,并进行必要的调配;
八、基本确定路面设计方案和各路段的路面结构类型及尺寸;
九、基本确定大中桥桥位及设计方案;
十、基本确定小桥、涵洞、漫水桥、过水路面等的位置、结构类型及尺寸;
十一、基本确定隧道位置及设计方案;
十二、基本确定路线交叉的位置、形式及结构类型;
十三、基本确定沿线设施的位置及类型;
十四、基本确定环境保护的措施及方案;
十五、计算占用土地、拆迁建筑物及电力、电讯等设施的数量;
十六、计算各项工程数量;
十七、计算人工及主要材料、机具、设备的数量;
十八、提出修正的施工方案;
十九、编制修正概算。第二节 组 成 与 内 容
第4.2.1条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 (包括独立工程建设项目如独立大桥)的技术设计文件,应根据技术设计的目的与要求以及工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参照第3.2.1条和第5.2.1条有关规定编制,其深度介于两者之间。
第4.2.2条 对于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中某些路段或特殊大桥、立体交叉、隧道等的技术设计文件,除按第4.2.1条的规定编制外,还必须对整个建设项目的总说明书和总概算加以修正。

第五章 施 工 图 设 计
第一节 目 的 与 要 求
第5.1.1条 两阶段(或三阶段)施工图设计应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进一步对所审定的修建原则、设计方案、技术决定加以具体和深化,最终确定各项工程数量,提出文字说明和适应施工需要的图表资料以及施工组织计划,并编制施工图预算。
第5.1.2条 一阶段施工图设计应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测设合同)的要求,拟定修建原则,确定设计方案和工程数量,提出文字说明和图表资料以及施工组织计划,编制施工图预算,满足审批的要求,适应施工的需要。
第5.1.3条 施工图设计应:
一、确定路线具体位置;
二、确定路基超高、加宽,计算土石方数量并进行调配;确定取土、弃土的位置;
三、确定路基特殊设计的结构类型及尺寸;
四、确定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和防护工程的结构类型及尺寸;
五、确定各路段的路面结构类型及尺寸;
六、确定大中桥的位置、孔数及跨径、结构类型及各部尺寸,绘制结构设计图;确定小桥、涵洞、漫水桥、过水路面等的位置、孔数及跨径、结构类型及各部尺寸,绘制布置图,特殊设计的应绘制特殊设计详图;
七、确定隧道及其附属设施的形式和尺寸,绘制布置图和设计详图;
八、确定路线交叉形式、结构类型及各部尺寸,绘制布置图及必要的设计详图;
九、确定沿线设施各项工程的位置、类型及各部尺寸,绘制布置图和设计详图;
十、落实沿线筑路材料的质量、储量及运距;
十一、确定环境保护设施的位置、类型及数量、绘制必要的布置图和设计详图;
十二、计算各项工程数量,确定征用土地、拆迁建筑物以及电力、电讯等设施的数量;
十三、提出施工组织计划;
十四、提出劳动力数量,主要材料、机具、设备的规格及数量;
十五、编制施工图预算。第二节 组 成 与 内 容
第5.2.1条 两阶段(或三阶段)施工图设计文件由下列十一篇组成。
第一篇 总说明书
第二篇 路线
第三篇 路基、路面
第四篇 桥梁、涵洞
第五篇 隧道
第六篇 路线交叉
第七篇 沿线设施及其他工程
第八篇 环境保护
第九篇 筑路材料
第十篇 施工组织计划
第十一篇 施工图预算
一阶段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组成和内容与两阶段(或三阶段)施工图设计文件基本相同,但总说明及分篇说明应参照本办法第3.2.1条有关初步设计说明书的内容编写并补充必要的比较方案图表资料,报送审批的设计文件可免报结构设计图和设计详图。
第一篇 总 说 明 书
一、说明书
(一)扼要说明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
(二)路线起讫点、中间控制点、全长、所经主要河流、垭口、城镇及工程概况。
(三)沿线地形、地质、地震、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
(四)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相协调情况。
(五)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审批意见执行情况。对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所拟定的修建原则、设计方案、技术决定等如有变更时,应说明其变更理由或依据。
(六)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采用情况。
(七)施工图预算与批准的设计概算(或修正概算)的比较情况。
(八)与有关部门协商情况。
二、路线平纵面缩图 与初步设计要求相同,但不绘路线比较方案。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四、附件 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审批意见,有关指示、协议和纪要等抄件。
第二篇 路 线
一、说明
(一)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审批意见执行情况。
(二)路线平面、纵断面线形设计的说明。
(三)施工注意事项。
二、路线平面图 绘出地形、地物,示出路线(标出里程桩号、断链、平曲线的要素及主要桩位)、水准点、大中桥、路线交叉(注明形式及结构类型)、隧道、主要沿线设施(高等级公路绘在平面设计图内)的位置以及县以上境界等。比例尺用1:2000,平原微丘地区也可用1:5000。
高等级公路尚应示出坐标网格、导线点,列出导线点、交点坐标表。
高等级公路应另增绘平面设计图。绘出地形、地物,示出坐标网格、路线位置、里程桩号、桥涵、隧道、路线交叉、沿线排水系统、主要沿线设施的布置等。路线位置应标出中心线、中央分隔带、路基边线、坡脚(或坡顶)线以及曲线主要桩位。比例尺用1:1000或1:2000。
三、路线纵断面图 示出高程、地面线、设计线、竖曲线及其要素,注出桥涵、隧道、路线交叉等的位置、结构类型、孔数及跨径,水准点编号、位置和高程以及断链、设计洪水位,影响路基设计的地下水位等。水平比例尺与平面图一致,垂直比例尺相应地用1:200或1:500。图的下部各栏示出地质概况、地面高程、设计高程、坡度及坡长、直线及平曲线(包括缓和曲线)里程桩号等。
高等级公路水平比例尺用1:1000或1:2000,垂直比例尺相应地用1:100或1:200。下部栏目中应增加超高过渡方式一栏。
四、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五、逐桩坐标表*,用于高等级公路。
六、用地、树木及青苗补偿表
七、拆迁建筑物表
八、拆迁电力、电讯及其他管线设施表
九、砍树挖根数量表
十、挖淤泥排水数量表
十一、耕地填前夯(压)实数量表
十二、总量程及断链桩号表
十三、水准点表*
十四、路线固定表*
十五、纸上移线图* 在编制三、四级公路施工图设计文件时,如发现路线有局部修改需作纸上移线的始绘本图。
十六、公路用地图 示出路线用地界线(变宽点处注明前后用地宽度及里程桩号),土地类别及其分界线,土地所属县、乡等。高等级公路在用地范围以外还应标出建筑红线。比例尺用1:500~1:2000。本图单独成册,只送建设单位。
第三篇 路 基、路 面
一、说明
(一)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审批意见执行情况。
(二)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案的说明。
(三)路基设计(包括特殊设计)说明。
(四)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及防护工程设计说明。
(五)路面设计(包括行车道、变速车道、爬坡车道、慢行车道、紧急停车带、路缘带、硬路肩等)、路肩加固形式的说明。
(六)取土、弃土方案及节约用地的措施。
(七)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路基设计表*
三、公路断面高程设计表* 用于高等级公路。
四、路基标准横断面图(包括加宽、超高形式图)图中应注出用地界,绿化、护栏、防护网的位置,路堤和路堑边坡等。比例尺用1:100或1:200。
五、路基横断面图* 绘出所有整桩、加桩的横断面,包括边坡、边沟、开挖台阶、视距台等。注出用地界。挡土墙、驳岸、护坡、护脚均可绘在本图上,并注明其起讫桩号、圬工种类及断面尺寸(另绘防护工程设计图的,只注明起讫桩号)。比例尺一般用1:200。
六、超高方式图 用于高等级公路。
七、中央分隔带设计图 中间带、路缘石应绘制大样图。
八、中央分隔带开口设计图
九、路基特殊设计图 示出地质、各种防护设施及构造物布置的大样图。比例尺用1:100~1:500。必要时应加绘比例尺为1:200~1:2000的平面图及水平比例尺为1:200~1:2000、垂直比例尺相应地为1:20~1:200的纵断面图。
十、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包括调配)*
十一、路基每公里土石方数量表
十二、取土坑及弃土堆一览表
十三、取土坑纵横断面图※
十四、路基路面排水及防护工程数量表
十五、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布置图 路基路面排水困难地段应绘制本图。比较尺根据需要确定。
十六、路基路面排水一般结构设计图 包括排水沟、截水沟、边沟、跌水、急流槽、渗沟、渗井、盲沟等。比例尺用1:50~1:500。
十七、路基防护工程设计图 包括挡土墙、护坡、护墙、丁坝等。比例尺用1:50~1:500。简单的防护工程可绘在路基横断面图上,不另绘图。
十八、路面工程数量表(包括行车道、变速车道、爬坡车道、慢行车道、紧急停车带、路缘带、硬路肩、路面加宽、路肩加固、路缘石以及拦水缘石等)
十九、路面结构图 绘出行车道、变速车道、爬坡车道、慢行车道、紧急停车带、路缘带、硬路肩等的路面结构层次、材料种类及其厚度,路肩加固种类及其宽度、厚度。注明路基、路面宽度,路面、路肩横向坡度,并对不同结构类型编以代号。
二十、平曲线上路面加宽表※
第四篇 桥 梁、涵 洞
一、说明
(一)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审批意见执行情况。
(二)大中桥桥位、桥型及墩台基础埋置深度等的修正以及大桥和特殊设计的中桥的结构设计说明。
(三)一般中桥、小桥、涵洞、漫水桥、过水路面设计说明。
(四)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桥梁工程数量表(包括漫水桥)
三、大中桥设计图
(一)桥位平面图 要求与初步设计同,但一般中桥亦应绘制。
(二)桥型布置图 包括立面(或纵断面)、平面、横断面。绘出河床断面、地质分界线、特征水位、冲刷深度、墩台高度及基础埋置深度、桥面纵坡以及各部尺寸和高程。弯桥或斜桥尚应示出桥轴半径、流向、斜交角度。比例尺用1:200~1:2000。
(三)结构设计图 包括上下部结构、基础及其他细部结构设计。比例尺用1:50~1:200,细部结构用1:5~1:50。当采用标准图时,本图可不绘制,但应在桥型布置图中注明所采用图纸的名称及编号。
(四)调治构造物设计图 绘出平面、横断面,必要时增绘立面。比例尺用1:50~1:500。
四、小桥设计图
(一)布置图 包括立面(或纵断面)、平面、横断面。绘出河床断面,注明水位,地质概况、各部尺寸和高程。比例尺用1:50~1:200。
(二)结构设计图 一般采用标准图。在布置图内注明标准图的名称及编号,不再绘结构设计图。特殊设计的,应绘结构设计图。比例尺用1:50~1:200。
五、涵洞工程数量表
六、涵洞设计图※
(一)布置图 绘出设置涵洞处原地面线及涵洞纵向面置,斜涵尚应绘出平面和进出口的立面。图内注明地基土质情况,各部尺寸和高程。比例尺用1:50~1:200。
(二)结构设计图 一般采用标准图。在布置图内注明标准图的名称及编号,不再绘结构设计图。特殊设计的(包括进出口式样特殊或铺砌复杂的),应绘结构设计图。比例尺用1:50~1:200。
七、过水路面工程数量表
八、过水路面设计图 包括立面(或纵断面)、平面、横断面。比例尺用1:50~1:500。对于混合式过水路面中的涵洞,应注明所采用标准图的名称及编号,可不另绘图。
第五篇 隧 道
一、说明
(一)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审批意见执行情况。
(二)隧道设计(包括衬砌类型,防、排水及抗震措施,通讯、消防设施,通风、照明及特殊结构设计等)的说明。
(三)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隧道工程数量表
三、隧道设计图
(一)隧道平面图 要求与初步设计同。
(二)隧道纵断面图 要求与初步设计同。
(三)隧道横断面图 要求与初步设计同。
(四)隧道结构设计详图 包括洞门、洞身及衬砌、路面、通讯、通风、照明、防水、排水及消防设施等。比例尺用1:5~1:200。
第六篇 路 线 交 叉
一、说明
(一)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审批意见执行情况。
(二)路线交叉(包括互通式立体交叉、分离式立体交叉、人行天桥、通道、平面交叉及管线交叉)设计说明。
(三)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互通式立体交叉工程数量表
三、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图
(一)互通式立体叉平面图 参照路线平面图绘制。绘出被交叉公路、匝道、变速车道、跨线桥及其交角。示出标志、护栏、防护网、管线及排水设施等的位置。比例尺用1:100或1:2000,根据需要绘制必要的设计详图。
(二)互通式立体交叉线位图 示出主线、被交叉公路、匝道、变速车道、平曲线要素等。列出交点、平曲线控制点坐标表。比例尺用1:1000或1:2000。根据需要绘制必要的设计详图。
(三)互通式立体交叉纵断面图 包括主线、被交叉公路、匝道的纵断面。示出高程、地面线、设计线,注出桥涵位置、桥梁结构类型、孔数及跨径、水准点位置及其编号和高程、影响路基设计的地下水位。图的下部列出设计高程、地面高程、坡度及坡长、路拱形式、竖曲线要素(包括变坡点高程及其桩号)、直线及平曲线、超高形式、里程桩号等栏目。水平比例尺用1:1000或1:2000,垂直比例尺相应地用1:100或1:200。图的上方绘出路拱形式图,比例尺根据需要确定。
(四)主线、被交叉公路及匝道横断面图 参照本条第三篇中路基标准横断面图、路基横断面图及路面结构图绘制,并标出管线及排水设施的位置等。比例尺用1:100~1:200,根据需要绘制必要的设计详图。
(五)主线及匝道跨线桥桥型布置图 参照本条第四篇内桥型布置图的有关内容绘制。
(六)主线及匝道跨线桥结构设计图 参照本条第四篇内桥梁结构设计图的有关规定绘制。
(七)管线设计图 比例尺根据需要确定。
(八)附属设施设计图 示出各项设施(包括挡土墙、阶梯、灯柱、灯具、绿化等)的位置、形式,并视需要绘制设计详图。比例尺根据需要确定。
四、分离式立体交叉工程数量表
五、分离式立体交叉设计图
(一)分离式立体交叉平面图 参照大中桥桥位平面图绘制,并示出主线、被交叉公路和铁路、跨线桥及其交角、里程桩号和平曲线要素,护栏、防护网、管线及排水设施的位置等。比例尺用1:1000或1:2000。
(二)分离式立体交叉布置图 绘出主线、被交叉公路和铁路、跨线桥及其他附属构造物的平面布置,标出主线设计高程,跨线桥的跨径及长度。示出被交叉公路和铁路的立面及其相应的里程桩号、设计高程、地面高程、坡度及坡长、竖曲线要素、直线及平曲线、地下水位、管线及排水设施的位置等。比例尺用1:200~1:2000。
(三)分离式立体交叉结构设计图 跨线桥参照本条第四篇内桥梁结构设计图的有关规定绘制。当引道内有挡土墙、涵洞等其他构造物时,还应绘出设计图※。
六、人行天桥工程数量表
七、人行天桥设计图 参照本条第四篇内桥梁设计图的有关规定绘制。
八、通道工程数量表
九、通道设计图
(一)通道布置图 包括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示出地质断面、地下水位等。比例尺用1:50~1:200。
(二)通道结构设计图※ 参照本务第四篇内小桥涵结构设计图的规定绘制。
十、平面交叉工程数量表
十一、平面交叉设计图
(一)平面交叉布置图 绘出地形、地物、主线、被交叉公路和铁路、交通岛。注出里程桩号、水准点位置及其编号和高程、管线及排水设施等的位置。比例尺用1:500~1:2000。
(二)平面交叉设计详图 包括环形和渠化交叉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平面设计图比例尺用1:500~1:2000;纵断面图水平比例尺用1:500~1:2000,垂直比例尺相应地用1:50~1:200;横断面图比例尺用1:100~1:200。
十二、管线交叉工程数量表
十三、管线交叉设计图 管线交叉需修建人工构造物时应绘本图。比例尺用1:50~1:200,细部结构用1:5~1:50。
第七篇 沿线设施及其他工程
一、说明
(一)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审批意见执行情况。
(二)沿线设施设计说明。
(三)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安全设施数量表(包括护栏、防护网、照明等)
三、安全设施设计图 绘出布置图和设计详图。布置图比例尺用1:500~1:2000,设计详图比例尺用1:5~1:200。
四、服务设施数量表 (包括车站、修理站、加油站、公共汽车停靠站、停车场、公用电话和休息区等)
五、服务设施设计图 绘出布置图和设计详图。布置图包括服务设施联络线的位置和平曲线要素等,比例尺用1:500~1:2000;设计详图比例尺用1:5~1:200。
六、管理设施数量表 (包括标志、标线、里程碑、百米桩、公路界碑、信号、通讯系统、监测系统、控制系统、公路管理及养护用房屋等)
七、管理设施设计图 绘出布置图和设计详图。比例尺根据需要确定。
八、渡口码头数量表
九、渡口码头设计图 包括渡口码头平面、引道纵断面及有关结构详图,示出河流、停车场的位置,注明水位及结构各部尺寸。平面图比例尺用1:500~1:2000;码头引道纵断面图水平比例尺用1:500~1:2000,垂直比例尺相应地用1:50~1:200;结构详图比例尺用1:5~1:200。
十、其他工程数量表(包括改移河道、悬出路台、防雪走廊以及线外灌溉涵洞、渡槽、水渠等沿线水利设施的移动或修建等)
十一、其他工程设计图 比例尺根据需要确定。
第八篇 环 境 保 护
一、说明
(一)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审批意见执行情况。
(二)路线位置、路基填挖与当地自然环境协调的说明。
(三)环境保护设计及措施的说明。
(四)施工注意事项。
二、环境保护工程数量表 (包括隔音墙、绿化等)
三、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图 绘出布置图和设计详图。布置图比例尺用1:500~1:2000,设计详图比例尺用1:5~1:200。
第九章 筑 路 材 料
一、说明
(一)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审批意见执行情况。
(二)沿线筑路材料质量、储量及采运条件的说明。
(三)大型料场及带形料场的说明。
二、沿线筑路材料料场表
三、沿线筑路材料供应示意图 要求与初步设计同,但一般料场亦应示出。
第十篇 施工组织计划
一、说明
(一)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审批意见执行情况。
(二)施工组织、施工期限,主要工程的施工方法、工期、进度及措施。
(三)劳动力计划及主要施工机具的使用安排。
(四)主要材料供应、运输方案及临时工程的安排。
(五)对缺水、风沙、高原、严寒等地区以及冬季、雨季施工所采取的措施。
(六)施工准备工作的意见 (如拆迁、用地,修建便道、便桥、临时房屋,架设临时电力、电讯设施等)。
二、工程进度图 (包括劳动力计划安排)
三、主要材料计划表 (包括型号、规格及数量)
四、主要施工机具、设备计划表
五、临时工程表 (包括通往工地、料场、仓库等的便道、便桥以及电力、电讯设施等)
六、重点工程施工场地布置图 绘出仓库、工棚、便道、便桥、运输路线、构件预制场地、沥青(或水泥)混凝土拌和场地、材料堆放场地等工程和生活设施的位置。
七、重点工程施工进度图
第十一篇 施工图预算
施工图预算应按交通部现行《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和《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的规定编制。第三节 独立工程与改建公路
第5.3.1条 独立工程建设项目 (如独立大桥)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根据第5.2.1条规定的有关内容编制,并视需要增加必要的图表。
第5.3.2条 改建公路的施工图设计文件除参照第5.2.1条的规定办理外、尚应增加下列内容:
一、说明利用和废弃原有公路的情况;
二、拆毁原有桥涵及其他构造物表;
三、原有路基、路面、桥涵及其他构造物的利用、加固、加宽、接长等,应在有关图表中反映或说明。

第六章 其 他
第6.0.1条 各阶段的设计文件幅面尺寸应采用297×420毫米(横式),也可采用210×297毫米(立式)。设计文件应装订成册,每册不宜过厚或过薄,以便于保管和使用。
各种设计图纸的幅面尺寸一般采用297×420毫米。必要时可增大幅面,其尺寸应符合国家现行《建筑制图标准》的规定。送审的图纸应按297×420毫米折叠,也可按210×297毫米折叠;交付施工的图纸可不折叠。
第6.0.2条 设计文件每册封面上一般应列出公路路段或独立工程名称(或工程代号)及里程全长、设计阶段及设计文件名称、册数、测设单位名称等。
设计文件每册扉页的内容应包括公路路段或独立工程名称(或工程代号)及里程全长、设计阶段及设计文件名称、册篇组成、各级负责人签署、参加测设人员姓名及职务、勘察设计证书等级及编号、设计文件编制年月。
设计文件每册应有目录。
设计文件中的图表均应经设计人员签署。
第6.0.3条 路线平纵面缩图、路线平面图、路线纵断面图等的起讫方向均应从左到右,里程桩号由小到大。
第6.0.4条 设计文件中的计量单位应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公路工程名词应采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工程名词术语》及有关技术规范、规程所规定的名词,无规定的可采用习惯使用的名词。
第6.0.5条 施工图设计文件一般应在施工前交付施工单位,必要时经设计、施工部门协商,也可在施工时分批、分期交付。
第6.0.6条 所有勘测记录和地质、材料、水文、地震、调查、试验资料,设计计算及工程数量计算资料,均不附入文件中,但应整理归档备查。
第6.0.7条 本办法所提出的各阶段设计图表的式样,按照交通部公路局颁布的《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办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图表及其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和增减。
第6.0.8条 设计文件报送主管部门或委托单位的份数为:两阶段(或三阶段)初步设计10份,技术设计10份,施工图设计8份;一阶段施工图设计14份。与国防有关的大中型项目的初步设计应增报2份,小型项目的初步设计或一阶段施工图设计应增报1份。如有关部门需要增加份数时,可与设计单位协商解决。
第6.0.9条 设计文件所用符号规定如表。
设 计 文 件 用 符 号
表6.0.9
----------------------------------------------------------------------------
|国家标准或 |汉 语|
中 文 意 义 |国际通用 |拼 音| 备 注
|(下角标为汉|字 母|
|语拼音字母)| |
------------------------|------------|------|----------------------------
交 点 | |JD |(交点)
------------------------|------------|------|----------------------------
转 点 | |ZD |(转点)
------------------------|------------|------|----------------------------
导线点 | |DD |(导点)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

青海省人大常委会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
青海省人大常委会


(1987年6月5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1987年7月18日青海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批准)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和自治州人民政府
第三章 自治州的经济建设
第四章 自治州的财政管理
第五章 自治州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第六章 自治州内的民族关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自治州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加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加速自治州经济、文化的发展,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结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是青海省西部地区蒙古族藏族人民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
自治州辖格尔木市、都兰县、天峻县、乌兰县以及茫崖行政区和德令哈镇、大柴旦镇。
自治州的首府设在德令哈。
第三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和自治州人民政府。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行使下设区、县的市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行使自治权。
第四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法律在本自治州的遵守和执行;保障州内各民族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并教育州内各民族公民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完成上级国家机关交给的各项任务。
第五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障州内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干涉婚姻、妨碍国家司法教育制度的活动。
州内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来势力的支配。
第六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间的开放、交流和合作,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第七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障州内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州内通用的语言文字是蒙古族、藏族、汉族语言文字。
第八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重视智力开发,采取各种措施,从当地各民族中特别是少数民族中培养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和其他专业人才,并且注意在少数民族妇女中培养各级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采取特殊措施,优待、鼓励外地各民族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参加自治州的各项建设事业。
第九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发动群众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第十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一起抓的方针,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自治州。

第二章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和自治州人民政府
第十一条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是自治州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第十二条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
常务委员会是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对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蒙古族藏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蒙古族藏族的公民所占的名额比例可以略高于其人口在全州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其他民族的公民也应当有适当的名额。
第十三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是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自治州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自治州人民政府对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自治州人民政府受青海省人民政府领导,对青海省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十四条 自治州的州长由蒙古族或者藏族的公民担任。
自治州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中,应当尽量配备蒙古族藏族人员,同时配备适当数量的其他民族人员。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应当尽量配备蒙古族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员。
第十五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视不同地区和对象,同时使用或者分别使用蒙古、藏、汉三种语言文字。

第三章 自治州的经济建设
第十六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依托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实行改革、开放、搞活,强化农牧基础,开发优势资源,以期富民富州的经济建设方针,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自治州的经济建设事业。
第十七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法律规定和自治州的经济发展特点,合理调整生产关系,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十八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自治州的财力、物力和其它具体条件,自主地安排地方基本建设项目。
第十九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管理和保护自治州的自然资源。未经法定机关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开发本州境内属国家和地方管理的任何资源,一切使用资源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利用国家资源,不得以任何手段破坏、浪费国家资源。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严禁破坏草原、新开垦耕地和国家、集体建设占用草场,必须报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严禁滥伐乱挖州内稀有的天然森林和固沙野生植物,组织和鼓励单位和个人种草植树,逐步控制风沙蔓延。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护州内稀有的动物资源,严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偷猎乱捕法律规定属于国家保护的动物。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和国家统一规划,对可以由本自治州开发的自然资源,优先合理开发利用。
第二十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强化环境管理,采取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逐步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第二十一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对上级国家机关在自治州兴建各种企业和事业,提供各方面的支援,支持国家重点建设的顺利进行。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积极同省内外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兴办各种形式的企业和事业;根据法律规定和国家的统一规划,自主地决定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装备,或者同外商兴办企业和事业。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对来自治州投资、开发资源、改造和兴办企业、举办各项事业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各项服务,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并根据法律规定,给予减税或者免税照顾。
第二十二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重视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现有国营企业的作用,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营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同时,积极发展其它经济形式。
第二十三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重视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和少数民族手工业产品的生产,在资金、技术、原材料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和照顾。
第二十四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把加强农牧业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逐步增加对农牧业的投入,加强农田和草原的设施建设,改变生产条件。
第二十五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障农牧民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通过各项服务和管理,稳定和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引导农牧民在提高畜产品商品率和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根据自愿互利的
原则,鼓励农牧民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经营形式、多种经济成份的经济联合。
第二十六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障国家、集体的土地、草场所有权和农牧民的使用权不受侵犯。对农牧民承包经营土地、草场、林木、水面等的承包经营权,允许依法继承或者转让。
国家征用集体所有土地、草场和农牧民承包的土地、草场,集体使用农牧民承包的土地、草场,要对原土地、草场所有者和使用者依法给予补偿。
第二十七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鼓励和扶持牧民建设草原,发展饲草饲料生产,合理调整畜群结构,推广畜种改良,加强畜疫防治,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畜产品的商品率。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鼓励和扶持农民建设基本良田,推广优良品种,改进农业技术,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前提下,适当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和农副产品的产量。
第二十八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引导集体、个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事各项经济活动和开发性的生产,并依法保护他们的利益。
第二十九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重视开发、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依靠国家、集体、个人的力量,重点兴建草原、农田灌溉和城镇、工矿企业的水利设施,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各类水利设施。
第三十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重视民族贸易的发展,实行开放式、多渠道、少环节的商品流通体制,加快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国营商业在商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重视发挥集体、个体商业和生产企业的积极作用,开拓新的流通领域。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对国家计划安排有上调任务或者销售计划的工农牧业产品和土特产品实行统一收购,在保证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自主安排剩余部分的利用和销售;对国家计划以外的产品,允许群众和生产企业运销,不受行政区划和经营层次的限制。
第三十一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大力组织出口商品的生产,建立外贸商品生产基地,依照国家规定,开展对外贸易活动。
第三十二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重视城镇和居民点的规划,支持集体和个人根据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规划自费建房,帮助农牧民群众逐步改善居住条件,建设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的新城镇和居民点。
第三十三条 自治州的企业事业单位在招收人员的时候,优先招收当地少数民族人员。报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从农村牧区非城镇人口的少数民族中招收人员。对接受完高中教育不能继续升学的定居在本州的非城镇人口中的少数民族女学生,招工时予以优待。
第三十四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根据国家规定的原则,结合自治州的实际情况,决定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实行地区性的优待、补助办法以及退休年龄、待遇和安置办法。

第四章 自治州的财政管理
第三十五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原则管理本自治州的财政。
第三十六条 自治州的财政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如因企业隶属关系和行政区划改变以及自然灾害等,使收支发生较大变化时,报上级国家机关进行调整。
第三十七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对上级国家机关拨给的各项专用资金和临时性的补助专款,必要时,就使用方法提出变通意见,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执行。
第三十八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可以根据国家规定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对本自治州的各项开支标准、定员、定额,制定补充规定和具体办法,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执行。
第三十九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对本州的开发性产品和少数民族特需产品,认为需要从税收上加以照顾和鼓励,其减税、免税权限不属本州的,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执行。

第五章 自治州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第四十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依照法律规定,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本自治州的实际情况,决定教育发展规划、各类学校的设置、学制、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用语和招生办法。
第四十一条 自治州的教育事业以基础教育为重点,逐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自治州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
第四十二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证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倡导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和个人自愿捐资助学。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第四十三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指导和帮助县、市、乡、镇办好以寄宿制为主的民族中、小学,充实教育设施,提高教育质量。
对民族中、小学的学生实行助学金制度。
自治州的民族中、小学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地方财政予以保证。
第四十四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指导和鼓励各地中学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新生,有计划地发展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或者采取外地代培的办法,大力培养各民族的初级专业人才和具有一定职业技术、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促进和鼓励各民族的工人、农牧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自学成才。
第四十五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重视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发展师范教育,重点办好民族师范学校,大力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创造条件,加强对小学、初中教师的培训;通过各种途径,组织高中教师和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进修。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提倡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社会风尚,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对长期坚持教育工作并做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实行奖励。
第四十六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对从本州考入外地各高等院校毕业后自愿回到本州工作的各民族学生实行奖励。
第四十七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开展扫盲教育,重点扫除农村牧区青壮年中的文盲。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重视幼儿的智力开发,发展学前教育。
第四十八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决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和健全急需的科研机构,加快科学技术信息的搜集和传播,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引进和推广新的科技成果。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对获得科学技术研究新成果和在推广科学技术成果中获得明显效益的人员实行奖励。
第四十九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积极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事业,重视中西医学的研究和应用,继承和发展中医、蒙医、藏医学遗产;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鼓励医务工作者深入基层;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积极支持个人行医;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防治地方病、常见病、多发病的
能力。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积极发展妇幼保健事业。
第五十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在州内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第五十一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艺术传统,鼓励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繁荣文艺创作,开展群众业余文化艺术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和协作,积极发展具有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的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
和其它文化事业。
第五十二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鼓励各族人民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和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增强人民体质。

第六章 自治州内的民族关系
第五十三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障自治州内各民族都享有平等权利。
各民族干部和群众要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尊重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事业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第五十四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照顾散居的、居住在偏僻高寒地区的少数民族,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第五十五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教育和鼓励各族干部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对能够熟悉使用本自治州两种通用语言或文字的国家工作人员予以奖励。
第五十六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在解决州内各民族内部和各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场(厂)群之间的问题的时候,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坚持从团结的大局出发,实事求是,互谅互让,同各方面的代表共同协商。
第五十七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定期检查州内各单位对民族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遵守、执行情况,总结民族工作经验,表彰民族团结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八条 本条例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报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自1987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五十九条 本条例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1987年7月18日